李六權
李六權,教授級高級工程師。曾任陜西地礦局十三地質隊總工程師。
參與和主持過鐵、鉬、鉛鋅、金、銀、釩、銅、銻、鎢等礦產普查—勘探工作。主編及與他人合編了金礦、鉬礦、銀礦、鎢金礦、銻礦、釩礦、銅礦、鉛鋅礦、硫鐵礦、大理石礦等普查—詳查報告,及《商洛地區農業地質調研報告》、《青竹溝金礦開發經濟技術論證報告》、《上河鉬礦開發利用報告》、《山陽中學滑坡治理可行性論證報告》、《紅土嶺、芋頭嶺隧道工可研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》、《上河鉬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》、《王河鉬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》、《商洛地區成礦規律及普查找礦方案》、《桐木溝鋅礦區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》等30多份地質報告。
主編了3個部級重點普查項目總體設計書,主持實施的“商南十里坪銻—螢石礦普查”、“商南清油河銻礦普查”、“山陽銀廠溝—古墓溝銅銀礦普查”部級項目均達到中型礦床規模。
與他人合編了“鄂豫陜相鄰地區(陜西部分)銅鉛鋅金銀銻礦產資源評價總體設計”(1999),“2002—2005年陜南多金屬礦產普查實施方案”(2002)。主編了“陜西省“十五”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部署方案(2001)”。
編寫有《奇文趣事與自然之最》、《商洛地區找礦與立項選區建議書》兩本書,后者已提供給綜合地質大隊和技術管理者參用。在《西北地質》、《陜西地質》、《農業地質》、《秦巴地質》、《礦床地質》、《陜西地質科技》上發表論文37篇。
對老資料再研究,在石門盆地深部發現了火山巖型鈦鐵礦。首次提出渭南商洛兩市三稀礦產有六個成礦帶,13個亞帶(區),小秦嶺—南秦嶺存在離子型稀土礦。提出渭北黃土覆蓋區深部有鐵多金屬礦床存在的看法,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。篩選出的碾子洼金礦點、九間房螢石礦點、銀廠—古墓溝銅礦點、紅銅溝銅礦點,經工作后,其中3個達到小—中型礦床規模;1個發現了富銅礦體,隊已開發。
據區域構造與巖漿活動關系,推定的金堆城—黃龍鋪地區輝綠巖脈生成于加里東期—海西期的認識,被“陜西省區域地質志”采納(見地質志386頁)。提出了黃龍鋪鉬礦田兩個成礦系列、三種成因類型、四個成礦期次的認識,確立了不同斷裂活動期構造演化與巖漿巖、礦產的關系,建立了構造控礦模式。
首次在山陽黃木溝發現了下志留統筆石化石,解決了下志留系地層的年代問題,其成果被多家地勘單位采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