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段有趣的地質史。了解完命名背后的故事也許就記下來了。
一切還得從一位在佛羅倫薩當主教的解剖學教授Nicolas Steno說起。Steno可以稱得上全才,他不僅在解剖學上頗有造詣,還精通古生物學、結晶學和地質學。根據多年的實地考察與總結,他提出了地層學的三條基本規律的前兩條:
地層疊置律:最老的沉積巖總是在地層的最底部。年輕的地層總在年老地層的上面。
地層橫向延伸律:所有地層都有一定程度的橫向延伸。某處見到的地層,如果有較好的延伸就能在另一處被追蹤到。
雖然他精通古生物學,但發現第三條規律古生物定年律的并不是他,不然現在就不叫Smith地層,而是Steno地層了。沒錯,提出古生物定年律的是英國的地質學家William Smith。Smith當學徒的時候是搞大地測量的。
學成之后,正趕上英國開采煤礦的熱潮,運煤需要開鑿運河。此后的六年,他就負責一個運河工程的測量和監工。新挖的河道兩側是絕佳的露頭,讓Smith閱面無數。通過這些露頭剖面的觀察,Smith找到了識別它們的特殊標志——化石。不管巖性如何變化,動物化石在巖石露頭上出現的順序是不變的。比化石為指南,Smith在1815年出版了一張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質圖。一年后,發表了《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》的論文。地層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誕生了。
編輯:綜合地質大隊